清明踏春丨萬物清明時,奮進正當時瀏覽數:18次
![]() 一、清明的由來 清明節,又稱踏青節、行清節、三月節,源于上古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,時間通常在公歷4月4日至6日之間。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祀節日,人們通過祭祖、掃墓緬懷先人,傳承慎終追遠精神。清明兼具自然節氣與傳統節日雙重屬性,承載著獨特文化記憶,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是維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 。 二、清明活動 (一)郊游踏青 清明節踏青歷史悠久,源自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。清明時節,大地春和景明,萬物生機勃勃,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。人們走出家門,投身自然,賞景、漫步、嬉戲,在享受春光的同時,也借此親近自然、舒展身心,傳承這一古老的民俗活動 。 (二)清明插柳 黃河流域、淮河流域、長江流域等地家家戶戶清明節這一天在門頭上插柳、在屋檐下掛柳、婦女頭上簪柳、男子身上佩柳、兒童吹柳管、墓前插柳掛紙錢。 (三)品嘗青團 清明時節,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。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,正因為如此,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。 三、詩詞賞析 《清明日》 【唐】溫庭筠 清娥畫扇中,春樹郁金紅。 出犯繁花露,歸穿弱柳風。 馬驕偏避幰,雞駭乍開籠。 柘彈何人發,黃鸝隔故宮。 清明踏青的習俗始于唐,盛于宋。蝴蝶飛舞,桃花郁金花競相開放,人們結伴踏青。出發時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顫顫欲滴,歸來時微風穿過柳絲拂面而來。
|